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释善坚明 ? — 1493年7月20日
善坚
姓丁氏
永乐甲午
生于滇城南郭。
其夜红光异香。
充盈户室。
十岁入五华寺
礼宗上人为师。
易名善贤。
十九参柏岩禅伯
自是习坐不辍。
岩异之。
勉持观音名号。
宣德二年
巡按御史张公善相
谓诸老宿曰。
此子。
非凡间人。
三十后当佩祖印
诸德宜善视之。
庚戌金陵
无隐道和尚
示师万法归一话。
力究数年。
偶阅圆觉经。
至身心俱幻。
划然自释。
云。
离此身心。
谁当其幻。
目前境物。
非我之留。
死去生来。
安可息也。
乙卯贵州拥萝山。
因入
胁不至席者数年。
大悟
正统间
无际奉诏住隆恩
师袖香见之。
获印记。
付信衣拂子。
更号古庭
天顺间
浮山
从化者众。
师之玄言妙行。
不获悉纪。
观师所著閒閒歌。
则知其槩矣。
歌曰。
君不见我閒处。
我閒閒处閒閒馀。
叠嶂重峦锁碧居。
松头每夜银蟾晖。
放出清光炤我闺。
望高巅见远水。
千山万山何已矣。
环烟四绝境空如。
坐卧繇吾心自主。
閒中閒谁理会。
山中更有深深地。
雨过山青色更佳。
满岩烟雾多苍翠。
禅欲参欲学。
不学不参惟快活。
绝无人事与相关。
雅有鸟猿声聒聒。
这閒翁何所据。
年来日去谁相似。
聪明知解没些儿。
破衲蒙头惟一味。
君不知我閒趣。
万论千经徙指注。
世尊良久落人机。
见影追风犹累坠。
不无无何有有。
一见明星颠倒走。
铁牛日午过秦川。
木马追风夜半吼。
间自在身几几。
百年之事一弹指。
富贵功名总属空。
古今多少皆如此。
众生心诸佛性。
生生死死何时定。
老胡掘地陷人坑。
似与钵盂安把柄。
閒中閒说向人。
但得心安莫虑贫。
眼空四海无相识。
唯见依依岭畔
閒散诞忒蹉跎。
未尝开口念摩诃
总是閒情閒不过。
大平无事且閒歌。
又有山云水石集。
盛行于世。
暮年返滇。
建归化禅林。
弘治六年癸丑七月二十日迁化。
肉身如生。
四众龛而奉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善坚字古庭姓丁氏,滇城南廓人也。
诞生之夜,红光盈室,异香弥户,邻里惊叹。
甫及龀龄,便乞出家。
年当就傅,入五华寺礼慈宗为师,命名善贤。
初习禅观,坐持不辍,慈甚异之,勉诵圣号。
年十六,走金陵谒无际,示万法归一语,参究精诚,兀兀达旦,胁不至席。
一日,看《圆觉经》至身心俱幻处,砉然自释,因太息曰:“离此身心,谁当其幻。
”年十九,复礼柏岩更名善坚
逾年,受具足于古杭戒坛
明正统十年,始造金台,乃恍然曰:“目前境界,非我所留,死去生来,安可息也。
”遂尔心地豁明。
寻复参无际,證明大事,一见,喜曰:“吾法自子大行于世。
”赐号“古庭”,付之法服,为临济二十三世。
且命之曰:“先师慧命,勿令断绝。
聆其言,如怖惊雷,两手掩耳,頫首而退。
后住锡皖桐浮渡山华严寺,大兴法会,道望日崇。
已而返滇,建归化寺,滇南禅风由此复振。
尝移母柩就葬,拈香遥咒,冀得超登,俄而祥云弥空,冉冉西向,久之方息,见者惊愕,叹为诚感。
明弘治六年癸丑七月二十日,集众说偈,瞑然而逝。
年八十馀,腊七十。
立塔寺南,滇人敬礼至今不衰,明季谥曰栴檀尊者
今更名法幢寺
所著有语录、名山云水诸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孚明 1402 — 1456年六月十日
道孚
字信庵
江浦刘氏子。
善习表于儿戏。
利根发于童心。
七岁入学堂。
先生授以书。
不肯读。
读又不肯竟。
曰。
此书非我所喜。
先生亦非我师。
乃依灵谷庆叟。
为弟子。
落发衣缁。
昕夕礼观音。
发聪智。
通唯识涅槃诸大乘经论。
群言所涉。
一览无遗。
精旨妙义。
囊括而川注。
滔滔然莫能窥其涯涘。
复礼天童观翁。
时观公道望高天下。
宣庙在潜。
每承顾问。
宣德岁丙午
召至京师
馆于庆寿丈室。
师执侍惟谨。
上嘉之。
赐西服茜衣。
师牢让不服。
寻游江浙。
受满分戒。
五台
睹圣相摄身光中。
奇幻百出。
转念之顷。
倏忽不见。
叹曰。
古人所云。
一翳在眼。
空华乱坠。
自号知幻子
英庙闻师名。
召见大悦。
呼为凤头和尚
盖以师头前锐起也。
寻授僧录讲经。
未几告退。
结茆于山中。
扁曰樾。
屏息诸缘。
不妄交接。
唯苦心真寔之士。
得以相依。
餐服遐异。
悠然自适。
若将终身焉。
先是。
司礼阮公简。
京西马鞍山废寺
欲兴之。
思得大知识主宗风。
与议。
非师不可。
修词致恳。
至于再四。
不许。
后掘地获断碑。
阮持碑。
泣请曰。
碑虽不完。
犹可读。
惟师寓目焉。
师读之。
始知此寺乃辽普贤大师所建。
四众受戒之所。
师喟然曰。
释迦如来。
三千馀年遗教。
几乎泯绝。
吾为佛弟子。
讵忍视其废而不兴耶。
乃幡然而起。
于是铲荒夷险。
郁起层搆。
散己赀以鸠工。
择干僧以董役。
匠成于心。
受规于手。
日不笠而雨不屐。
趋风望景者。
翼如而至。
百年癈刹。
复兴于顷刻。
廊庑龙象。
焕然一新。
始末具载大学士杨公士奇所撰碑记。
黔宁昭靖王
复以宣武门府第。
施为梵刹。
赐额承恩。
为师往来憩息之处。
师善书。
笔法遒健。
尝于文华殿。
大书扁额。
上俛案视之。
称善。
赠之诗。
高僧书法胜中书之句。
又尝施食于内庭。
开法于秘殿。
上皆亲御视闻。
无不击节叹赏。
当是时。
耆旧凋丧。
独师法闻四方。
学子趋参。
唯恐或后。
僧中之杰出者。
一人而已。
以是奇德妙行。
足以驾苦海之慈航。
跻迷途于觉岸也。
景泰丙子夏六月十日
集众升堂。
说偈曰。
昔本不生。
今亦不灭。
云散长空。
碧天皓月。
遂端坐而逝。
上震悼。
遣宫谕祭命。
公侯以下。
咸从吊临。
茶毗获舍利。
建塔于寺之南原。
世寿五十有五。
僧腊四十有九。
年度弟子数万。
得戒四众百亿。
门弟子千馀辈。
皆缚禅秉律。
阐化一方。
著述。
有定制戒本戒牒。
并偈颂诗章若干卷。
传于丛林。
胡忠安公荧。
称师学之博。
行之修。
功之盛。
光大法门云。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道孚字知幻姓蒋氏江浦人也。
初依金陵灵谷寺,雅慕清絜,不和情俗。
年三十薙染,受具,发愿参方。
展程之日,即自誓曰:“此行不踏曹溪路,不敢回头见故乡。
”卒践其言。
明正统间方北游。
睿宗崇尚内典,尤重清修,闻声嘉赏,有诏赐紫,敕建戒台。
每岁四月一日十日,闳敷坛席,深契帝心。
又以僧众既多,隆污莫辨,敕建净染二门于此山中,以验泾渭。
其笃信者则受净戒,不笃信者则触染法。
但众生愚昧,多著染法,因奏毁之,一归净流。
仪表雄特,顶题隆起,帝见奇之,称为“凤头祖师”。
应声曰:“亦鹅头耳,敢附凤耶?
”帝叹其谦德,弥近蔼光。
尝召入大内详询佛法,试以凡情,不动声色,由是钦崇戒德,益加敬仰,赐号“万寿祖师”。
春秋八十有五,法腊五十有五,寂后建塔兹山,云封犹在。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真澧明 ? — 1582
真澧
字亨渠
别号一江
江右刘氏子。
系出中山禹锡之裔。
父福端。
母汤氏。
生时感异梦。
有天香芝草之瑞。
弘治辛酉闰七月诞。
甫脱乳。
口绝荤膻。
合掌吁佛。
十馀龄。
姚洞寇肆掠民间。
母子相失。
师被俘。
久而得脱。
投镇守黎公为参。
随守事淳谨。
黎公爱重之。
及黎公入
携以偕。
道出彭蠡
匡庐天池之胜。
遂愿出家。
叩首请命于马前。
黎公故长者。
奇赏其志。
许自便师。
即投广化寺
礼旺祖庭为师。
落发受具戒。
宿知渐显。
历游诸席。
通圆顿教旨。
入耳契心。
大为师友赏识。
所至人皈从之。
师或说佛法。
或示诗辞。
随方振铎。
启迪弘多。
时京都招提有变。
灯𦦨微熄。
师大感恻。
力为挣拄。
而事获寝。
不致横流波及。
师功居多。
孜孜以弘教护法为心。
考见生平。
非如此一事一迹而已。
岁丁巳。
一日忽梦。
居贤坊水塘之阳。
唐复礼法师旧基。
见一僧。
持书券一纸。
相授曰。
师有力。
宜兴此地。
即随僧履土洼。
步平台。
睹湖水。
石壁狮峙象拱。
日光山色。
辉煌夺目。
忽惊醒。
遂偕客。
踪迹之得废地。
恍然梦境。
遂矢葺搆之愿。
檀施云集雨合。
不数年而成。
金碧交映。
宛如化乐天宫。
师踞座演迦陵之音。
人踵门服甘露之化。
京师佛法。
号为中兴云
师韵度清远。
有句云。
树间风正软。
云际日方迟。
论者谓有禅意。
万历壬午
坐化。
塔于西山双槐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